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51站长网 (https://www.51jishu.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营销 > 电子商务 > 正文

360金融增长传奇谢幕?

发布时间:2019-12-13 03:22:01 所属栏目:电子商务 来源:站长网
导读:(讯)近日360金融(股票代码:QFIN)公布财报,公告显示公司2019财年第三财季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7.34亿元,同比增长124.49%;营业收入为25.83亿元,同比增长301.95%。 新一季财报的发布,表明360金融高速增长的神话仍然在持续,不过对比过去的四个季度

在国内搞互联网金融的公司一拥而上进入赛道的时候,周鸿祎对此并不感冒,并且对外声明,连大安全都没有搞透彻,去干不了解的金融。语气坚决,让人觉得360真心只想专注做网络安全方面的事情,不过从后来的情况来看,360不做金融也有它的道理。

不过,互联网金融风口之下,国内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纷纷上马金融业务,并且以BATJ等几家大厂为代表,相继推出消费金融、普惠金融等互联网金融模式,成绩亮眼。

2015年,一再宣称不进入互联网金融的360,终究没有耐住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腾讯财付通等互联网公司掀起的金融科技风暴的利好,最终决定亲自上场一探究竟。

不过,此时在国内互联网金融圈里面,已经是群雄逐鹿的局面。首先做支付的阿里因为最早进入市场而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其后看到甜头的大小巨头纷纷跟进,腾讯财付通、京东金融、苏宁金服、百度度小满金融、小米金融等等相继进入,就连做网约车的滴滴和送外卖的美团也开始做自己的金融业务。

各家介入的逻辑不尽相同,使用场景是重要考量。阿里依赖丰富的电商消费场景,逐步覆盖到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微信依赖社交场景做支付,也向其他场景拓展;百度依赖搜索场景布局度小满金融;小米依赖自己的生态链和手机硬件优势做小米支付;美团和滴滴也在各自的生活服务场景之上,建立金融业务;更多的国有银行也联合起来进入支付场景,一时间万马齐鸣,顿有百舸争流之势。

但是360金融跟其他巨头系公司相比,360金融缺乏基础的金融使用场景,缺失场景是360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此外,由于起步较晚,360金融也因为手中缺乏高价值的金融牌照而犯愁。

据悉,目前360金融只取得了网络小贷与融资租赁牌照,而支付、银行、基金等相关金融牌照全无,这远远落后于BATJ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

金融牌照是互联网金融公司进入相关领域的敲门砖,目前参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这些巨头都基本拿到了大部分的金融牌照。

比如,阿里旗下蚂蚁金服和腾讯旗下腾讯金融,目前除了消费金融牌照之外,基本上囊括了其他六类牌照;苏宁金服除了证券牌照是参股控制之外,其余六个牌照均已入囊中;除了消费金融牌照,百度以及度小满还拥有银行、网络小贷、基金销售、保险、第三方支付牌照,7张牌照中,仅缺少证券牌照;就连最少的京东,也有四块牌照。

由于错过国家监管较松的早期红利,360金融牌照的取得从一开始就比较艰难。最新消息显示,2019年10月,360金融拿下保险经纪牌照。目前,360金融仅拥有网络小贷、金交所、融资担保等细分金融业的牌照,对银行、证券等泛资管,泛金融牌照缺乏概自不必说,甚至连支付牌照、基金代销牌照也没有拿到手。

不少同行直言,“360金融,好似满身金银的裸泳儿,外表光鲜下,随时有失水之险。”由于缺失牌照,所以360金融在与巨头竞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态势之中。

在面向B端的过程中,这也必然影响到360金融的市场竞争力。

金融科技浪潮下的新机遇

传统金融业在数字化浪潮之下,必然需要走上线上,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然蕴含着大量的创新科技需求,依赖360集团传统在安全领域的技术优势,布局数字化金融工具,建立在巨头之外的差异化优势,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失为一种上乘之选。

目前,360金融旗下研发的“360金融大脑”,专注于反欺诈,以及科技服务输出,包括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信贷、智能催收产品及工具,依靠数字化智能服务,让传统金融业降本增效,同时扩大传统金融机构的客户群体,服务到以前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客户,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

资料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360金融大脑已先后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杭银消费金融等近百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

新机遇之下,能够做的事情也很多,同时还有好多需求亟待挖掘;另外,360金融起步晚、发展快,但跟行业巨头的差距仍然很大,继续加大投入仍然是必然的事情。联系到近来360金融营收、利润增速减缓,过于依赖C端业务,加上B端业务受限于牌照等等问题,360金融通过科技创新对外输出技术不失为一个出路。

当然,对外科技输出的要求也会更高,需要企业潜下心来好好做事,在通向科技服务的这条路上,还有很多关要过。此外,牌照、场景缺失等劣势,都需要在接下来的时间加以正视,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未来增长潜力如何,正取决于以上问题的妥善解决。营收、利润增速下滑,是一个提示也是一个契机。换句话说,增速放缓不一定是坏事,企业可以聚焦内部业务,理顺头绪再出发,努力修炼内功,更好的应对外部变化。(来源:移动支付网 文/蛇眼财经)

(编辑:51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