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你买到便宜货,中国的商家们早就学会了计算题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科技自媒体 / 龚进辉 最近,网上有个帖子挺火。 一个电商卖家,计算了他在不同平台的成本结构。发现同样是卖零食,通过天猫和拼多多卖,花的钱完全不一样。有的物流成本高,有的营销特费钱。同一包薯片,两个平台价格不同,最后,你在天猫、京东还是拼多多上买,花着不同的钱,收着一样的货。 为啥?因为渠道成本不同。 道理其实很简单,可有人觉得奇怪:都在网上开店,成本会差那么多?零食定价不同,不是因为各家良心不同吗,算什么成本结构?我从品牌商那里买东西,为什么要给平台交钱,买100块到底要交多少? 有这种疑问,只是因为你不了解,做个小生意有多难。其实开店和经营人生一样,折扣是商家让利,对个人来说就是可以捐出去的钱。一个只有解决衣食住行后,才有可能做慈善。同样,成本比售价还高的商家,没资格搞促销。 而商家在平台的地盘卖货,成本中除了生产占大头,另一大消耗就是过路费。不是商家厚此薄彼,一样货几样价。而是政策不同,只能在一些平台卖高价,一些平台卖低价。 其实,为了让你尽可能少花钱,商家已经抠得不能再抠了。 1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贪贾三之,廉贾五之。” 意思是,贪心的商人牟取暴利,反而得利少,卖10块只能赚3块。廉正的商人薄利多销,反而得利多,卖10块可以赚5块。 1945年,山姆·沃尔顿在阿肯色州开杂货店时,最喜欢跟人讲“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以80美分的价格买进一件东西,如果将它的售价定为1美元,卖出的数量会是定价为1.2美元的三倍之多,总的利润会多很多。 世界是平的,现在靠信息差赚钱,越来越难。线下只能货比三家,线上可以货比百家。电商想赚钱,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中心,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电商是规模游戏,薄利才能多销。 两个基本点,第一是经过计算,所有必须花的花完了,剩下的就是买家折扣。 以前开店需要什么?生产成本、人工房租水电,以及推广费用。现在电商也需要这些,不同的是房租水电省了,物流成本多了。这些东西一减,保证不亏,剩下随便你促销。 第二是,要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对自己节省,对顾客大方。 这只是台面话,翻译过来就是:想要利字当头,首先得抠字当头。成本项固定,但不同的人,在不同地方,开不同的店,开销不同。综合考量,哪里成本最低,卖得最好,就去哪里。 因此,从商家的视角看, 具体每项要花多少,怎么抠,接着往下看。 2 卖东西首先解决货源问题,要么是自己找工厂做,要么当代理商赚差价。 自己做的利润会更高,但掉的头发也更多。比方说做女装,你手上只有一张图纸,上哪找工厂量产呢?这中间可以花(kou)的钱太多,面料、拉链、扣子、加工费……每样都得花心思挑,全国哪里的扣子最便宜?光这一个问题,就能写成一本书。 有人算过一件高档连衣裙的材料费,各项成本加一起100出头,卖出去四位数朝上。如果是更大众的品牌,成本只会更低。问题是,没有十年服装经验,做不了这样的生意。对大部分商家来说,还是直接拿现货稳妥。 品牌代理,批发市场里也有大学问。新人容易被宰,核心就是一首《演员》。 比方说,千万要休闲衫+运动鞋入场,带上黑塑料袋和板车,最好里面再塞几件衣服。千万别问“这个多少钱”,直接“这咋拿,几个色,啥版,你上身给我套个版”完事。 这样下来,拿货价大概是2~4折。不懂行进货少的,可能得六七折,基本等于零售价。 当然这只是竞争最激烈的女装行业,如果是其它类目经销商,就没那么多套路。开头那个帖子里的商家,代理的是某知名零食品类。100块的东西,生产成本50,给到代理商是55,还剩45的利润空间。 不同平台卖的是一盘货,所以最终有多少利润,就看45元怎么花了。 3 抠完生产,接下来抠物流。 目前公认的快递分级,首先是顺丰和EMS,然后四通一达,最后小型民营快递。我们平时买东西,不包邮至少8元运费,退换货甚至能高达十几块。但商家发货规模上去了,物流成本可以降到很低。 怎么找便宜快递?老老实实打官网电话,问到的是最贵的价格。正确的姿势是抄答案。对,你没看错,就是直接到电商网站上搜“九块九包邮”,然后找到你所在的地区,下单。快递员上门时,递根烟,聊两句,打探下行情。 保险起见,可以门口摆十几个纸箱,贴上胶带和面单。假装货很多,增加谈判的筹码。这样谈下来,广州超过100件,一件不到5元。义乌小件可以3元以下。 这块占总成本多少,不同平台就有区别了。 还是回到那100块的概念,天猫上发货是15块,拼多多是20块。有这种区别,是因为拼多多没有购物车的概念,用户可能今天看到苹果下单了,明天看到巧克力又下单了。同样卖100块的东西,天猫只用发4个包裹,拼多多却要发5个。 那这里怎么抠呢,商家可以强调“多买多送”。比如单独买·1斤要5元,但买两斤送1斤。只要成本不超过3元/斤,整体还是赚的。 4 问题来了,怎么拼多多物流贵了5块,东西还卖得比天猫便宜? 因为这里失去的,会在那里补回来。成本里还有个大头是营销费用,包括平台推广和商品折扣。商家前面抠抠搜搜,就是为了扩大打折空间。但现在电商行业总趋势是,推广费越来越高,没什么打折的余地了。 中国电商卖家,一直信奉漏斗原理,即流量x转化率=买家数。今天没访客了,买流量;明天没订单了,买流量;后天没复购了,还是买流量。总之,万事不决问阿里妈妈。那里有天猫开发的一系列营销工具,可以开车,可以买钻石,还能买海景房。 上面这些你可能听不懂,没关系,你只需要知道:你的每一次点击,都是在做一个财富分配。商家口袋里的钱,会几毛钱、几块钱地慢慢转交给阿里。买流量,相当于阿里租广告位给商家,对那个零食卖家来说,每100块要交25块租金。 商家想抠,很难。多少人拿着活命的号码牌,排队等着交钱。不交,明天就没生意。你想想看,有人买下了路边广告牌,按时间、面积给钱,一天不续费,人家是不是就要来拆架子了? (编辑:51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